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娱乐中国>

电视剧《归队》创作座谈会 微观叙事开辟抗战题材创作新切口

时间:2025-09-23

来源:中国网娱乐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9月22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首都视听产业协会承办的电视剧《归队》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直机关工委、团工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相关负责同志,以及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制作播出机构代表、媒体代表和北京市直机关团工委40名团员青年等100余人出席会议。

《归队》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北京市广电局重点扶持,以深入东北抗联旧址采访调研所获的一手史料为创作蓝本,首次基于“十四年抗战”史观讲述了以鲁长山为首的东北抗联小队历经“突围、失散、寻找、重逢”的艰难险阻,仍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贡献滚烫热血和生命的故事。这种不畏艰难、历久弥新的抗联精神,至今仍激励人们勇担使命、奋勇前行。

人性笔触描摹历史肌理,创新叙事传承抗联精神

历史不是只属于英雄,历史题材作品更不是刻板说教。《归队》深入普通六人抗联小队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战斗生命,用真挚的笔触还原人物血肉,深切诠释在人性复杂灰度中更具光辉的抗联精神,让其再次在新时代观众的心中落地生根。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冯胜勇指出,《归队》的创作给行业带来了三点启示。第一,该剧是落实“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这一重要要求的成功实践,主创将大量精力投入剧本打磨,实现了从“明星中心制”向“剧本中心制”转变;第二,该剧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成功实践,真正把“创作者想讲的”和“观众想看的”有机结合起来;第三,该剧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成功实践,主创团队深入拍摄地、体验真实生活的匠心与坚守,值得整个行业学习。

北京市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表示,《归队》不仅在艺术上呈现了一幅白山黑水间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抗战图景,更在精神上奏响了一曲“理想信念高于天、革命意志坚如铁”的英雄赞歌。她表示,该剧在叙事策略、人物塑造、美学表达和价值传播四个方面实现了创新。该剧的成功实践带来三点启示:一是必须始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深耕红色文化资源;二是必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勇于推进艺术创新;三是必须坚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贴近时代贴近观众。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表示,《归队》彰显出时代气质,是一部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它为行业提供了值得推广的创作经验,启示文艺创作需要秉承“归队精神”,回归艺术规律,回归文化根脉,回归人民立场。

以“归队”精神践行创作使命,自人物心跳倾听历史回响

以史实为依托、以艺术为媒介,呈现历史进程的真实样貌,诠释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坚定信念与精神,是历史题材剧集永恒的课题,也是《归队》始终如一的创作使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高级编辑马骏认为《归队》在突破抗战剧套路化叙事方面为行业提供了几点重要启示:政治站位高,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下对抗联精神进行深情回望;文学属性强,让创作回归“人”本身,揭示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各阶层共同参与的历史洪流,展现了文学探索所拥有的潜力与深度。创新精神足,在主题视角、叙事策略、人物塑造、审美意向等方面打破传统抗战剧集的“壳”,新生出独一无二的“核”。

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归队》总制片人黄杰表示,在《归队》艰苦的拍摄过程中,无论幕后的主创、工作人员,还是台前的演员们,大家都抱着必须要做出好作品的信念在创作。这部剧突破传统抗战剧的宏大叙事框架,完成了小人物与大历史之间双向寻找的归队之旅,以立足于普通人视角的叙事方式,完成了对“抗联精神”的全新书写,也成为了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的根源。

无止境文化总经理、《归队》总制片人茅熠也表示,在拍摄《归队》的过程中,大家力争“要成为中国电视剧组中的抗联”,立志做出一部满怀生命诚意与职业敬畏的、献给抗联先烈的、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所突破的作品。

腾讯视频星图团队负责人、《归队》制片人赵菁菁表示,在创作《归队》的几年里,有幸陪伴着故事里的人物一起成长,他们以信念相聚、分别、挣扎和归队。那些无数次感动过我们的瞬间,随着剧集的播出,也在荧屏上打动了更多的人。

《归队》编剧高满堂谈到,在创作《归队》这个剧本时,他对自己提出高要求,要把叙述者变成剧中人,把自己放到那年那月那时的境遇里,经历那些生死抉择,只有这样才能跳出故事工匠的手艺,去触摸那些真实的灵魂、去开拓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才会感动观众。

导演臧溪川表示,希望通过这部剧让观众触摸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敬仰英雄,珍惜当下。剧集无意塑造完美的英雄,想要展现战争这张巨网下,真实的人如何在恐惧中生出勇气,在迷茫中找到坚定,在绝望里点燃希望。

“鲁长山”饰演者胡军发表了创作感言。他认为《归队》的镜头对准的是十四年抗战史和那些可能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普通战士。这是一种非常有温度的平视,也让他意识到所饰演的人物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人,一个在特别极端环境下,有挣扎、有恐慌、有害怕、有选择,但在心中从来没有丢弃过坚持与信念的普通的抗联战士。

“兰花儿”饰演者袁姗姗认为,《归队》讲的从来不是简单找队伍,而是找希望。这份希望也是兰花儿生命最后一刻的执念,她不是天生的英雄,她是一个有血有肉、心怀信仰的普通人,她心里装着对小家的牵挂,也揣着对家国的责任。

小人物视角突破题材窠臼,落地生活触及历史厚度

《归队》突破了传统抗战题材宏大的叙事方式,用充满人文关怀的创作立场描绘普通战士的血火生活和不屈信念,让历史成为可触及、可感知的真切存在,增添了历史的笑泪温度,丰富了历史的人性厚度。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将《归队》的成功总结于三个方面的回归:回归历史,深度还原剧中所描写的人物的历史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回归艺术,对群像人物展开多线索平行时空叙事,增强故事的丰富性和情节的生动性;回归人性,让人物的抉择在犹疑与徘徊间更显真实可信。

中广联合会副会长高长力表示“归队”具有六位普通抗联战士向东北抗联小队回归,以及东北抗联找党中央、党中央找东北抗联这两个层面上的象征意义,同时,《归队》也带来了创作启发: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仍然有极大的空间,我们在深度和广度上仍然可以继续拓展。

“《归队》中的每个人,并非是天生的英雄”,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在发言中如是说。他认为特定的环境塑造特定的抉择,而特定的抉择成就英雄,《归队》正是通过对环境与人物的细节描写才得以感动观众,跨上新台阶。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一级编剧郭长虹围绕剧集展开了所归何队、所归何人以及对抗战题材本身的探讨。他表示,《归队》提醒我们要进一步摆脱被定义的东方叙事,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叙事框架。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赵彤表示《归队》为抗联题材剧集的英雄谱系增添了崭新的主人公群体,这不仅是当代文艺作品对抗联精神的又一次深情讲述,还是向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铭刻的千百万人的致敬。

《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务统筹、高级编辑李春利认为《归队》用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和画面质感在尊重艺术规律与追求类型化表达之间开辟出了新的路径,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有机平衡。

正如各位领导、专家、主创在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历史因人性而厚重,抗联精神因艺术而鲜活,《归队》用开拓性的叙事结构、人性化的表达视角以及真挚深切的创作情感践行了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使命,不仅为抗战题材剧集创作提供了崭新范本,还为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写下了触动人心的共鸣注脚。


【责任编辑:李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