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俞之独唱音乐会11月26日将在成都唱响
当锦缎般的巴蜀大地晕染开时光的纹路,当音符如繁花绽放在川蜀山水之间,一场关于爱、故乡与希望的音乐会即将拉开帷幕。11月26日晚,“锦·时·花——王俞之独唱音乐会”将在成都城市音乐厅唱响。这场由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俞之教授领衔的音乐会,将以“锦·时·花”为主题脉络,通过三个篇章、十多首精心编排的曲目,带领观众领略四川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音乐与情感的深度交融。

锦时花开,以乐传情
作为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俞之教授是这场音乐会的核心灵魂。舞台上的她,是斩获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流行组金奖的实力唱将,用卓越的演唱技艺与舞台表现力诠释巴蜀音乐的独特韵味;学术上的她,是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
“锦·时·花”不仅是音乐会的主题,更是王俞之艺术理念与人生感悟的集中体现。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深情阐释了这三个字的深刻内涵:“‘锦’代表着生我养我的四川这片土地,是我对故乡的感恩与热爱;‘时’是时光的轨迹,串联起我从童年至今的成长记忆;‘花’则是希望与美好的象征,不仅是我个人的艺术绽放,更是对每个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场音乐会的缘起,源于王俞之教授对音乐不变的初心与热爱。距离上一次个人音乐会已过去14年,其间她一直致力于教学与管理工作,但举办专场音乐会的心愿始终深藏心底。“今年6月底,在好友的鼓励下,我终于下定决心完成这个心愿。”王俞之坦言,“这场音乐会汇聚了我半生的情与爱,是一场用爱与音乐织就的生命诗篇。”
三大篇章,演绎巴蜀情怀
音乐会的曲目设计独具匠心,15首作品分为三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
第一篇章“锦”以巴蜀大地为背景,开篇《无字歌》采用衬词吟唱与戏曲元素,勾勒出天府之国的写意画卷。《巴山夜雨》创新性地融合李商隐古诗《夜雨寄北》,营造出古今对话的意境。“我特别偏爱成都的夜雨,”王俞之分享道,“那些夜晚悄悄落下、清晨便化作露珠的雨丝,藏着独属于蜀地的浪漫。”《蜀锦·繁花》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作品,将非遗蜀锦文化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展现了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第二篇章“时”以时间为主线,串联起王俞之教授的艺术成长轨迹。《朵洛荷·情歌》融合了藏羌彝三族音乐元素,展现了四川多元的民族文化;《边疆的泉水清又纯》与《情深谊长》两首经典作品的改编,体现了她对传统音乐的当代诠释;《我愿意》则用深情的演唱,表达了对音乐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第三篇章“花”以希望与绽放为主题,《槐花开》改编自四川民歌,寄托了对亲情的深切思念;《梦已成歌》以张桂梅老师为创作灵感,歌颂了平凡中的伟大;《圆月》则表达了对家国团圆的美好祝愿。王俞之表示:“希望通过这个篇章,传递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希望。”
师生同台,展现川音力量
本场音乐会特邀三位与四川音乐学院有着深厚渊源的嘉宾参演,展现了川音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
青年唱作人秦凡淇作为王俞之教授的学生,将在音乐会上演唱其2025年新专辑作品《羽毛剑》。作为首位“刘欢原创音乐专项公益金”获得者,她从《这!就是原创》崭露头角到《歌手·当打之年》扩大影响力,始终以作品传递“柔软却坚韧”的内核。秦凡淇的音乐融合民族元素与电子编曲,体现了巴蜀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
大凉山妞妞合唱团由川音毕业生吉布小龙创办,这群彝族女孩将用纯净的嗓音演唱《鲜花》,传递“勇敢妞妞,不怕困难”的精神力量。她们曾与周杰伦、谭维维等艺人合作,并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是天府文化的重要传播者。

川音流行音乐学院的沃土上,曾悄然生长出李宇春、何洁、魏晨等知名歌手。王俞之教授表示:“我特意邀请学生们参与演出,不仅是出于师生情谊,更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平台,让他们获得锻炼与成长。这也是我们音乐学院育人理念的体现。”
据悉,音乐会的幕后团队同样堪称豪华,包括音乐总监杨晓忠、词作家董玉方、导演马力等创作力量,共同为观众打造一场视听盛宴。
“锦·时·花——王俞之独唱音乐会”不仅是一场音乐的聚会,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正如王俞之教授所说:“我希望不同的观众都能从这场音乐会中有所收获——学生能听到专业的探索,普通观众能感受情感的共鸣。让每个人都能在音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