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首页>

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华传统美德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2025-07-03 15:20:58.0

来源:中国网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与弘扬,强调其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中华传统美德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坚持以文化主体性为核心,结合时代精神,以“以我为主”的方式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同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多元文化,形成了多元统一的道德传统,并不断推动道德理论的创新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不仅体现了思政育人的核心价值,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显著提升了思政课的实效性。然而,目前高校在思政课与中华传统美德融合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具备思政理论与传统文化双重素养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以及两者在课程内容上的衔接不够精准。为改善这一现状,应从中华传统美德与思政课融合的多维角度出发,探索更加高效、科学的融合路径,推动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应加强中华传统美德与思政课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融合。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对思政课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必须回应现实问题,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才能实现思想认同和价值引领的目标。然而,当前部分思政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仍存在与学生生活脱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而中华传统美德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现实意义,能够为思政课提供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素材,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将传统美德与思政课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有机融合,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美德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些理念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是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重要体现,更是凝聚共识的精神纽带。因此,高校思政课应更加重视德育功能,但这种融合并非意味着取代思政教育本身,而是要在高标准规范学生言行的基础上,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修身立德、明辨是非,促进其品格与素质的全面发展,避免出现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现象。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应积极拓展网络平台,推动教学创新。为了增强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性与互动性,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诵读经典、主题演讲、知识竞赛、剧目展演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同时,应加强与企业、高校的合作,邀请文化学者进行讲座,使学生在课外也能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传统美德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应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打造“云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影像、音频、动漫等形式将传统美德内容生动呈现。鼓励学生参与短视频制作、角色扮演、微电影创作等活动,借助在线课程、翻转课堂、网络测试等方式,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道德素养。

再者,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应在教学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进一步强化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便肩负起重构近代中国道德体系的历史使命,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探索出一条社会变革与道德建设协同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并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使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华传统美德注入新的生命力。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推动其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不断建构与巩固的,这一过程也是传统美德向现代转型的过程,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的关键所在。国家越是发展进步,就越需要扎深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诸如权利观、民主观、法治观等现代观念的普及,也带来了身份认同模糊、文化归属感弱化等问题。因此,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显得尤为迫切。国家发展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把根扎深。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目前,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发展,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改变。现代权利观、民主政治观、法治观、价值多元观等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身份认同、群体文化认同产生一定冲击,出现社会离心力增加等问题。因此促使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性转化需要愈发显著。

当前,不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缺乏深入理解,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疏离感。与此同时,中华传统美德与思想政治课程之间的融合在深度和广度上仍显不足,面临较为明显的“时空隔阂”现象,即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认知之间存在代际差异。因此,亟需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与思政课高效融合的理论探讨,深入挖掘二者在内容、方法与价值导向上的多维契合点,切实提升融合的实际成效,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文化动力。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机融入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道德素养,也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程的思想引领力与情感共鸣力。面向未来,应在理论整合、教学方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文化自信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科学化、系统化、多层次的融合机制,推动形成以文化滋养思想、以道德涵养人格的育人体系,真正实现以文育人、以德润心、以美促行的教育目标。 (供稿单位: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学林 刘紫薇)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