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协同育新人 健康赋能筑根基
2025-07-16 12:34:41.0
来源:中国网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构建健康育人体系助力人才培养
健康是立身之本,教育是强国之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为新时代学校健康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全国首批健康学校建设试点单位,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立足医药卫生类院校特色,构建“健康强基、塑型、提质、监测、护航”五维协同健康育人体系,将健康理念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出一条“德技并修、健康赋能”的育人新路径。学校先后获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国家级急救教育试点单位,相关经验被多家媒体报道,成为健康学校建设的生动范例。
一、项目背景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作为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学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守护人民健康”的双重使命。
当前,高校健康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健康素养培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深,传统模式下“重技能、轻素养”的倾向尚未完全改变;二是健康教育资源碎片化,校内教学、医疗资源与校外社会需求衔接不畅;三是师生健康需求多样化,心理健康、应急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亟待加强。
依托“一校两附院”办学优势,学校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和健康数据平台。为破解上述难题,学校以健康学校建设为契机,系统构建“五维协同”健康育人体系,将健康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链条,推动健康教育从“碎片化”向“系统化”、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为培养“德技并修的健康守门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做法
学校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整合校内外资源,实施“健康强基、塑型、提质、监测、护航”五大行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健康育人格局,让健康理念落地生根。
(一)健康强基,筑牢育人根基
组织与资源双保障,为健康育人提供坚实支撑。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成立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设5个专项工作组,出台10余项制度,形成“党委统筹、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大资源投入,每年投入约50万元公共卫生经费、15万元心理健康经费、200万元课程建设经费;建成6个实训基地,投入1.9亿元建设现代化体育馆(在建)、600余万元建设健康科普基地(在建)。三是创新服务网络,构建“校医室—基层医疗机构—附属综合医院”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健康数据共享、诊疗绿色通道等6项便民服务,让师生健康有“医”靠。
(二)健康塑型,创新育人体制
评价与文化双驱动,让健康理念融入日常。一是建立动态评价体系,将健康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通过智能平台监测“阳光长跑”数据并关联体育成绩,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从74.2%提升至83.79%。二是打造特色育人活动,开展“健康知识竞赛+技能比武+文化展演”三位一体活动,培育“中医药文化传播”“结核防治”等5个品牌项目,形成“知识—习惯—素养—价值”的培育链条。三是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将健康素养66条、无烟标识等融入校园景观,通过文化墙、宣传栏传递健康理念,让健康成为校园新风尚。
(三)健康提质,深化育人内涵
课程与实践双融合,提升健康育人质量。一是构建三维课程体系,以第一课堂为核心,建成《康复评定技术》《基础护理》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示范课4门,开发《营养与膳食》等校本课程;第二课堂开设47门文体课程,确保学生每天运动1小时以上,毕业前掌握至少1项文体技能。二是创新教学模式,实施“理论+情景模拟+社区实践”混合教学,建设虚拟仿真资源37个,实现急救技能培训全覆盖。三是强化志愿服务育人,组建82支师生志愿宣讲队,开展健康科普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中深化健康理念。
(四)健康监测,精准护航成长
数据与心理双监测,构建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一是建立三级监测网络,通过“班级—院系—学校”层级,将体质测试、健康体检、心理测评纳入年度计划,实现异常情况处置率98%。二是数字赋能健康治理,整合“一校两附院”健康数据平台与校内闸机、学工系统数据,用大数据实时监测师生健康状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三是完善心理育人体系,构建“五位四级三全”心理育人模式(五大功能模块、四级预警干预、三全育心格局),开展心理讲座200余场,覆盖学生超2万人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100%覆盖。
(五)健康护航,强化应急能力
防控与应急双提升,筑牢校园健康防线。一是健全防控机制,落实人、物、环境同防,完善应急预案,联合市卫健委、疾控中心开展年均3000人次急救训练和川渝应急演练,创建省级绿色校园、平安校园。二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依托附属综合医院急诊资源,打造24小时急救响应圈,开通绿色通道;在教学楼、体育场等场所配置18台AED设备,缩短应急响应时间,为师生健康保驾护航。
三、主要成效
通过“五维协同”健康育人体系的构建,学校实现了健康育人质量、品牌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成效明显。
(一)学生健康素养有效提升
近三年,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持续攀升,2024年达83.79%,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覆盖,44名学生获评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2名毕业生获“全国最美救护员”称号,学生健康素养与职业素养同步提升。
(二)学校育人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学校成功获批“全国急救教育学校”建设单位,争取中、省专项经费约600万元用于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在建中);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试点学校、四川省心理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近三年,获国家级荣誉60余项、省级荣誉276项,健康育人品牌获广泛认可。
(三)社会服务辐射效应不断增强
深化校地协同,与23个社区共建健康教育共同体,开展“健康社区行”活动100余场,受益居民超1万人次;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发布健康科普视频20余部,扩大健康知识传播力。建成四川省老年健康产学研基地,助力服务地方“一老一小”,实现健康育人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
四、经验与启示
健康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的实践,为高校健康学校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是理念引领,坚持健康第一育人为本
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秉持“健康第一、三全育心”理念,将健康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劳各领域,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让健康成为人才培养的底色。
二是协同发力,构建多维联动育人格局
发挥“一校两附院”优势,整合校内外医疗、教育资源,形成“党委统筹、部门协同、校地联动”的工作机制,破解资源碎片化难题,实现健康育人合力。
三是创新驱动,深化数字赋能健康治理
推动健康治理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智能平台整合健康数据,构建精准化健康监测与干预体系,提升健康管理效能,为智慧健康校园建设提供支撑。
四是校地融合,拓展健康服务辐射半径
立足医药卫生类院校特色,深化校地协同,将健康育人延伸至社区、社会,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又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实现育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健康育人之路任重道远。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将持续深化“五维协同”体系,不断提升健康育人质量,为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健康守护者、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大力量。(川卫康院)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