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学子助力苗乡撑开竹荪“致富伞”
2025-07-18 16:38:14.0
来源:中国网
2025年7月7日-8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赴麻阳县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麻阳苗族自治县竹荪基地,为产业精准把脉,揭示出杉树林、油茶林、竹林下种植竹荪模式立体致富路,此次行动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后的再一次深入基地的科技服务。
“竹荪烘干后色泽发黄,价格直接腰斩。”在富田坳村庄,陆俊教授指着手工晾晒的竹荪解释道。团队建议引入低温烘干设备,以锁住竹荪的雪白外观以及活性成分。
在杉木下竹荪种植基地巡诊期间,团队现场指出了不足“基地缺水、土壤过干,导致竹荪生长集中在背阴坡面,集中生长导致竹荪破土易腐败,腐败气味就会吸引红胸丽葬甲”,针对该现象陆俊提出要在竹荪采收后及时清理腐烂菌蛋、灌溉补水以及对甲虫进行捕捉消灭。“虫害防控要提前布局,不能等菌裙被啃了再补救。”他强调。
图为杉树林下种植的竹荪 通讯员李茜提供
西晃山的竹林林下,竹荪菌蛋如珍珠般散落,“竹荪在麻阳的竹林里表现出非常强适应性,这是由于竹林具有天然较高的郁闭度,能有效遮挡强烈日照、减少水分蒸发,在林下自然维持相对稳定且适宜的温湿度环境,这也正是竹荪出菇的一个关键条件。”陆俊解释道,他随即拨开土壤腐殖层“竹林遮阴保湿,这是麻阳独有的生态优势!”。
图为竹林下种植的竹荪 通讯员李茜提供
转步油茶林下试验基地,竹荪菌裙饱满如玉,长势喜人,陆俊提到:“如此好的长势,奥秘核心在油茶林为竹荪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生态环境,才能让这个竹荪长势甚好”。随后解释了这种共生关系并非单向索取。
团队成员同步培训教学基地村民,让他们掌握“早上八点半前采收”、“保留完整菌托”等技术要点,确保产品采收品相与营养价值的最大化。
图为团队在油茶林下与当地种植户合影 通讯员李茜提供
基于走访三个试验基地调研数据,团队规划了竹荪未来产业三级跳,团队成员表示:“在初加工方面,调整烘干模式,确保干品色泽洁白;在产品开发上,与高校合作开发即食菌菇脆片、富硒竹荪酱等新产品,结合麻阳县当地文旅,设计竹荪采摘体验游,融合苗乡长寿文化,实现产业的绿色增值与生态循环融合”。
麻阳林草局局长龙承胜表示:“竹荪试验基地非常成功,与传统农作相比,竹荪种植能够进一步推振兴发展。我们下一步可以建立‘高校研发+基地示范+合作社推广’模式,让竹荪成为我们麻阳林农增收的‘黄金伞’。”
陆俊教授亦展望:“以竹荪为支点,麻阳可构建‘林-菌-药-游’立体产业网,让林下经济在麻阳县开花结果!”
实践活动结尾感言,一名同学表示:“此次实践,我们一直在山林间穿梭,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凶险地势穿梭,虽然途中有诸多波折,但我和我的同伴们互帮互助,克服困难,是我一次有意义的旅途,在探寻林下竹荪种植基地过程中,我们能看到麻阳这块地方遍地都是宝藏,也让我们认识了许多野生药材,看到了一个产业成功的扎根在一个地区,我很骄傲,参与了此次调研作为技术团队传授知识”。
图为团队在油茶林下竹荪种植基地合影 通讯员李茜提供
在此次调研最后,陆俊教授表示“麻阳这套林下种竹荪的模式,可不仅仅是‘土里刨食’,它是用生态智慧解开了乡村振兴的‘死结’!通过我们这两天调研发现,当地如果把76%的森林覆盖这个‘生态包袱’,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能够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不施肥照样丰收’!”(供稿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陆俊 唐青云 李荣蓉 唐青云)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