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首页>

中国武术对文化自信的建构价值

2025-07-25 12:05:42.0

来源:中国网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既不限于体育运动,又不同于文学、艺术的文化形态,以其特有的方式彰显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也为中国的文化自信注入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动力。

一、文事武备:武学与中华文化的千年交融

孔子在夹谷之会时即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武术与文化,犹如中华文明之双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中国古人向来有文武兼修的传统,孔子的“六艺”中即包含“御”“射”两项。诗仙李白,既是留有千余篇传世名作的著名墨客,亦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迈剑仙。道教南宗第五祖白玉蟾,其著作不仅长于思想理论,还蕴藏着'一从袖里青蛇去,君山洞庭空水云'的武侠意境。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中国武术,其拳种命名和技击理念,均镌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迹。从命名上看,“太极拳” “八卦掌”即体现出中国传统易学思想。在技击技法上,“太极拳”以道家理论为基础,将中国传统阴阳虚实理论融入武学体系中,刚柔并济、借力打力;“八卦掌”身法、步法、进攻手段无不以中国的八卦生克、阴阳消长为指导思想,攻防并重、避实击虚。从方法论层面看,中国武术是因地制宜的技击理论;而在本体论层面,中国武术则体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较于其他国家的技击术,中国武术还从儒道修养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道家注重对人体精气的训练,《黄庭经》中言“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儒家也讲“养吾浩然之气”。在这种文化背景的孕育下,中国武术同样讲究内外兼修,将技击与导引、内炼相结合,形成“内修精气,外炼筋骨”的基本理念,如清代武术家苌乃周所著《苌氏武技书》中提到的“武备如此,炼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与着力打熬筋骨的“外家拳”相对应,中国武术发展出注重内修的“内家拳”,明末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即对内家拳有所记载。当精气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武术习练者会出现“内力持身”的效果,即所谓“暗劲”,这也是中国武术的独到之处。

二、持剑报国:武者对爱国精神的世代传承

中国人有心系家国的传统,这一点于习武之人处尤甚。正如白玉蟾在《习剑》中写道:"何如把此入深番,为国沥尽匈奴血",这种深植于武术血脉中的家国情怀,在近代民族危亡之际迸发出耀眼光芒。国家倾颓之时,无数武术家毅然放下个人得失,将一身武艺化作保家卫国的利器。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其革命事业遭到封建势力的强烈阻挠,他本人也数次遭遇刺杀。南北大侠杜心五听闻孙中山先生的宏愿后,亲自出山担负起其保卫工作,多次救先生于生死之际,为中国革命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霍元甲创立精武体育会,以“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为办会宗旨,为提高中国民众身体素质、唤醒国人革命意识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玉面虎韩慕侠多次力挫来华叫嚣的外国高手,在听说少年周恩来的革命愿景后,收其为亲传弟子。在革命事业关键时期,韩慕侠还先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这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武者群像,为新时代武术传承注入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力量。武术人的家国情怀,是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热爱的生动体现,本质上更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笃信。武术传承,不仅是对技艺的延续,亦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与践行。在新时代,我们应当深入挖掘武术中"精忠报国"的文化基因,让武术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成为培育爱国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使这一古老艺术在传承中绽放新的时代光彩,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独特力量。

三、去矿留金:武艺随时代发展的守正创新

中国武术素有创新基因。螳螂拳于清中期由王郎创拳,而传至第五代时已演进为"三支四派",一众螳螂门弟子纳太极、梅花等其它拳派之所长,呈现出开枝散叶的繁荣景象。武术虽重“创新”,然不失“守正”,其变化始终建立在文化主体性之上。王郎创拳时借鉴螳螂捕蝉之形,后世传人虽援引各拳派技术,但仍以“螳螂勾手”等本门技术为基础,既守螳螂门之“正”,又创各支派之“新”。

现如今,散打运动的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则彰显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当代价值。在体育赛场上,作为中国武术竞技形式的散打运动脱颖而出。它提炼传统武术中简单、易学、实用的技击技术,将之与现代体育的竞技规则结合,以“远踢近打贴身摔”为基本原则,充分应对不同场景,其激烈的对抗性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观赏性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张伟丽、李景亮、宋亚东等一众散打出身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既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文化多元主义的当代语境中,武术的创新传承提供了一种范式:它既未如"韩式跆拳道"般彻底同质化,也未像某些"原教旨主义"传承那样拒绝变革,而是以"百花齐放"的姿态保持生命力。这种坚守文化根脉又拥抱时代创新的智慧,正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启示——真正的自信不在于固守传统的形式,而在于激活其精神内核,让千年武学在竞技体育的擂台上、在广场健身的晨练中、在校园教育的课程里,持续讲述新的中国故事。

(作者李子晗,拳育天下品牌创始人之一,北京市昌平区自由搏击运动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平谷区综合格斗运动协会副理事长。系螳螂拳第九代传人、吴式太极第六代传人,师承武术名家刁振杰先生)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