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首页>

“00后”宜兴唱作人孙楠翕:让家乡故事在流行曲调里“出圈”

2025-07-30 14:36:38.0

来源:中国网

近日,一首饱含江苏宜兴风情的原创歌曲《宜兴谣》在网络平台引发广泛关注。古南街的青石板、古龙窑的历史印记、紫砂壶的独特韵味、乌米饭的香甜记忆……这些极具辨识度的宜兴元素,通过00后姑娘孙楠翕(艺名:周小希)的音符巧妙串联,不仅唤醒了众多江南人的乡愁,更让宜兴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借助旋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乡愁的灵感,‬导游之旅点燃创作火花。

孙楠翕是土生土长的宜兴人,目前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即将升入大三。

“高中在北京学音乐,大学又到南京,算下来好多年没好好在家待过了。”孙楠翕坦言,在外求学的日子里,家乡的模样时常在脑海中浮现。今年5月,她以导游的身份带着大学同学游览宜兴,古南街的青石板路、龙池山自行车公园的夕阳美景,让同学们赞不绝口。“那天晚上躺在床上,家乡的景象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我突然觉得,或许可以用音乐把家乡的美表达出来,让更多人认识宜兴。”她说,正是这次经历,让她坚定了为家乡创作歌曲的想法。

创作过程中,如何在歌曲中精准融入宜兴元素,成为孙楠翕面临的首要挑战。“既要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又要用旋律自然串联,这对我来说是不小的考验。”她找来宜兴旅游地图,将熟悉的地名一一圈出,反复筛选。最初的歌词里只有古南街、竹海,在父母的提醒下,她加入了四月初八的乌米饭、梁祝化蝶发源地等元素,前后修改四五遍,才确定了最终版本。

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恰是宜兴音乐教育氛围的缩影——当地不仅重视专业技能培养,更鼓励年轻人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灵感,许多音乐老师会特意带着学生走访古窑、聆听民歌,让传统文化成为创作的“源头活水”。


旋律里的平衡,‬让江南古韵撞进流行节奏。‬

在旋律创作上,孙楠翕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她希望歌曲既能体现江南民歌的婉转悠扬,又能契合现代流行音乐的审美。“我反复聆听苏南民歌经典曲目,分析其旋律特点和节奏韵律,就是想让传统与现代在旋律中找到平衡。”她常常在钢琴前一坐就是几小时,为一个音符的高低反复琢磨。最终,在专业编曲老师的合作下,歌曲在弦乐基础上融入古筝、竹笛、箫等民乐音色,成功营造出独特的宜兴韵味,得到了专业老师“能感受到宜兴味道了”的肯定。

而这样的“传统与现代融合”,正是许多宜兴籍音乐人共同的追求:有的在交响乐中加入紫砂陶笛的音色,有的用电子音乐重构苏南小调,他们用多元的尝试证明,家乡的音乐基因可以在当代绽放更多可能。

破圈的秘密,‬有温度的创作才抵人心。‬

《宜兴谣》自6月底在QQ音乐上线后,很快在宜兴人的微信朋友圈刷屏。“看到家人、朋友发来的截图,还有外地网友留言说‘好听,听完想去宜兴看看’,我特别欣慰。”孙楠翕认为,创作的温度是打动人心的关键,“大一也写过两首歌,但总觉得差点什么,没敢发。这次为故乡创作,才真正明白,只有融入真情实感,作品才能走进人们心里。那些父母提醒的细节、反复打磨的旋律,都是藏在时光里的乡愁密码。”

不止于宜兴,‬用音符诉说更多地域故事。‬

如今,《宜兴谣》的成功出圈,让孙楠翕(艺名:周小希)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她已完成描绘贵州凯里风情的《凯里谣》,西江苗寨的晨雾与银饰叮当都在曲中生动展现。她表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青石板”和“乌米饭”,都有值得被聆听的故事与风景。未来,她计划走进更多县城与村落,用音符记录各地的人文风情,让那些被忽略的美好通过旋律被更多人听见。

文化江苏,水韵江南。如今,不仅仅是宜兴,越来越多的江苏年轻人正带着音乐梦想出发,用不同原创音乐的方式唱出家乡的“美”。他们或许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演奏家,或许是南艺的原创歌手,或许是像孙楠翕这样的在校学子。他们从校园里的民歌传唱到专业舞台上的原创作品,音乐成为书画,文学等之外江苏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载体 。

而如今在全国各地的音乐系中,像孙楠翕(周小希)一样的宜兴学子身影愈发密集,他们带着江南水乡的灵秀,在音乐领域不断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宜兴音乐学子群像”。陶都宜兴的音乐故事,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