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首页>

行走的思政课:在红色地标中宣讲信仰力量——探寻奋斗足迹,铸就时代担当

2025-08-12 17:46:59.0

来源:中国网

为将思政课堂从教室搬到历史现场,让红色血脉在青年心中激荡,沈阳师范大学思政实践团踏上了一场特殊的实践之旅。我们深入沈阳三处红色地标——劳模纪念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将理论学习转化为青年宣讲的生动实践,在历史现场开启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微思政课”。

沈阳,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城市,这里不仅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更是无数革命先辈奋斗过的地方。近日,几位青年学子走进沈阳的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地探访劳模纪念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和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深刻感悟了劳模精神、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回顾这段充满感动与力量的实践之旅。

在劳模纪念馆,我们讲述“一把刀具”背后的精神长城

推开劳模纪念馆厚重的木门,时光长廊如一卷铺陈的史诗。玻璃展柜中锈迹斑斑的铣刀、磨出凹痕的扳手,沉默诉说着"新中国第一代创业者"的峥嵘。

在“马恒昌小组”展柜前,我们以那把划破技术封锁的刀具为媒,向同学们讲述:当外部封锁的寒冬降临,正是这些最朴素的匠人以最原始的工具日夜钻研,在失败中摸索出民族工业的曙光。“这不是简单的工具陈列,而是一个民族在艰难岁月中自力更生的精神坐标!”卢相宜同学在视频中强调。劳模精神所承载的奋斗与坚韧,正是新时代青年在复兴路上最坚实的精神基座。

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我们以英名为引诵读家国大义

陵园内松柏森森,23米长的英名墙如大地裂开的伤口,19万7千余个名字在日光下灼灼生辉。风过处松涛呜咽,宛若当年出征的号角穿越时空而来。

肃立在英名墙前,万千名字铺展如无声的丰碑。李一然同学在镌刻着烈士姓名的墙前驻足,以饱含深情的讲解,引领同学们凝视每一个名字背后保家卫国的壮烈故事。当李一然为墓碑轻轻擦拭浮尘,献上白菊时,她动情地说:“这微小的动作是我们对英雄的致敬仪式。这些名字,是历史交给青年一代最沉重的嘱托!”陵园中陈列的纽扣、鞋底、子弹,不再是冰冷的遗物,而成为我们讲述“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鲜活教材,将“国之大者”具象于年轻心灵。

在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我们点燃信仰传承的星火

青砖小院中,一株百年老槐虬枝盘曲,树影婆娑间仿佛仍有密信在枝叶间传递。推开省委秘书处的木门,8平米的暗室如同时间胶囊,将1927年的惊心动魄封存至今。 斑驳的砖墙与泛黄的旧照,无声诉说着东北革命星火初燃的峥嵘。

在省委旧址的斗室之中,我们还原了当年革命者如何在白色恐怖下运筹帷幄,组织起不屈的抗争。刘凇指着狭小的工作间说:“就在这方寸之地,信仰的星火燃成了燎原之势。”我们以情景讲述的方式,将那段暗夜求索的岁月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相连接,让革命信仰的力量穿越时空,直抵人心。

场馆即课堂:思政课在青年心中“活”起来

行走于三大红色地标,我们将思政课堂深度融入历史经纬。宣讲团同学们化身红色故事的讲述者、革命精神的诠释者。在沉浸式的场域中,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成为可触可感的在场经验;精神不再抽象遥远,而化作青年口中铿锵的誓言与脚下坚实的步履。

当青年成为红色故事的讲述者,信仰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未来,我们将继续以青年之声,让红色场馆成为滋养精神的大课堂,让信仰的星火在青年心中永远滚烫——强国有我,吾辈青年必当以行动作答,在时代的答卷上镌刻下属于我们的奋斗印记!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