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传同荣膺第六届亚洲华语电影节 “优秀制片技术创新奖”
发布时间:2025-05-20 09:45:49.0 来源:中国网娱乐 责任编辑:夏岩
近日,在第六届亚洲华语电影节上,电影《面对面》制片人杨传同因在影视制作技术上的创新实践,荣获“优秀制片技术创新奖”,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其个人职业实践的高度认可,更折射出华语电影在技术驱动下的产业升级新趋势。
亚洲华语电影节:深耕技术创新的行业舞台
亚洲华语电影节自 2020 年创办以来,始终以 “赋能青年,点亮未来” 为宗旨,尤其关注技术创新对电影工业的赋能作用。由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协会精心打造的这一影视活动,已在亚洲多座核心城市轮番举办。2020年至2024年间,“亚洲华语电影节”连续五届落地澳门,通过不断提升活动品质与规模,为华语影坛注入了新的生机与视野,逐步发展成为年度盛事,助力华语电影走向全球。
本届电影节汇聚了来自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部导演级作品,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化格局。评审团则由十余位业界资深策划、学者专家及新锐影评人组成,成员分布于中国内地、香港、欧洲和北美,阵容既稳重又富有新意。其中,移动电影院首席执行官兼新加坡智象集团主席高群耀,凭借对行业的深刻洞察,为大会带来了关于电影未来趋势的独到见解;而中国香港导演、青年导师邓健文,也以其在香港、马来西亚、中国内地和新加坡多部代表作(如《包青天》《僵尸道长》《三十有约》《缉私特勤组》等)的执导经验,为评审工作提供了丰富视角。组委会以别具一格的形式回顾了电影节的发展轨迹,并向所有默默耕耘于银幕背后的电影人致以崇高敬意。
本届评委会指出,杨传同的获奖项目《面对面》正是 “技术与艺术共生” 的典范 —— 既保留了悬疑类型片的心理张力,又通过技术创新拓展了电影的视听语言边界,完美契合电影节推动产业工业化的核心目标。
从技术极客到制片革新者:杨传同的破圈实践
翻开杨传同的履历,其 “技术派制片人” 的特质清晰可见: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信息学专业,精通 Java、R 语言等编程技术,曾主导数据可视化与人工智能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项目。这些看似与传统制片无关的经历,却成为他改造《面对面》制作流程的关键密码。
在《面对面》中,女主角因脑损伤患上 “人脸识别障碍”,所有角色在其视角中呈现为 “同一张脸”。为了将这一抽象的心理困境转化为具象的视觉体验,杨传同率领团队突破传统后期特效的局限,引入实时渲染与动态算法技术,在拍摄现场直接生成带有模糊重影、色调偏移的画面效果。这种 “所见即所得” 的制作模式,让导演能够实时调整视觉风格,确保技术呈现与角色情绪精准贴合。更重要的是,他将数据科学中的 “人机协作” 理念融入制片流程:利用 AI 算法处理海量拍摄素材,自动完成色彩匹配、镜头分类等重复性工作,让创作团队得以聚焦于叙事节奏与情感表达 —— 这种 “技术做减法,创意做加法” 的思维,彻底改变了传统后期制作的低效率困境。
导演南光在谈及与杨传同的合作时表示:“传同的技术创新不仅为《面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更让整个创作过程充满了突破性的可能。他将复杂的技术转化为叙事的有力工具,让我们在探索角色内心世界时拥有了更精准的表达方式。这种将数据科学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的实践,重新定义了制片人在现代电影制作中的角色。”
展望:当技术成为电影的 “隐形翅膀”
对于这次获奖,杨传同表示:“我始终相信,最好的技术是让观众感受不到技术的存在。《面对面》的所有创新,都是为了让观众更沉浸地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种对 “技术隐退,情感先行” 的坚持,或许正是其区别于单纯技术崇拜者的关键。
第六届亚洲华语电影节的聚光灯下,杨传同的获奖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里程碑,更标志着华语电影正式迈入 “技术赋能艺术” 的全新时代。当越来越多像他这样兼具技术素养与艺术感知的创作者涌现,华语电影的全球竞争力必将迎来质的飞跃 —— 这,或许才是这个奖项所承载的最深远的行业意义。(张妍)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