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于泽源斩获第六届亚洲华语电影节优秀制片人奖:以专业与创新驱动华语电影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5-20 09:46:53.0  来源:大众网    责任编辑:夏岩

斗转星移,再谱新篇。2025年4月,第六届亚洲华语电影节落下帷幕,电影《青春正道》制片人于泽源凭借其在影视工业化实践中的卓越贡献,摘得 “优秀电影制片人奖”。本届电影节由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协会与亚洲卫视广播电视集团联合主办,聚焦华语电影的国际化传播与产业革新。于泽源的获奖,既是对其个人职业成就的高度认可,亦折射出华语电影产业对 “专业化制片” 与 “创新性表达” 的双重需求。


亚洲华语电影节创办于2020年,旨在整合影视产业资源,嘉奖华语电影人,提升华语影视人的创作热情和士气而举办的。该电影节由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协会联合亚洲卫视广播电视集团主办、香港青年电影基金支持,经香港特区政府注册批准成立,旨在对华语电影进行全球宣传推广,促进影人交流合作,提升作品国际影响力,并通过影视产业资本化和AI剧本测评等多项创新举措,构建起连接亚洲乃至全球电影市场的坚实桥梁。

电影节评委会汇聚了中国内地、香港、欧洲、北美等地的十余位电影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涵盖资深节目策划与新锐影评人,阵容强大且视野开阔。例如,移动电影院 CEO、新加坡智象集团主席高群耀,凭借其在电影行业的丰富经验与独到见解,为电影节带来关于电影产业发展新趋势的深刻洞察;中国香港著名导演、电影节评审专家邓健文,曾在香港、马来西亚、中国、新加坡执导《包青天》《僵尸道长》等多部经典影视作品;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香港铜紫荆勋章获得者罗家英担任终身荣誉顾问与荣誉导师,其在《大话西游》系列中颠覆性饰演唐僧的形象深入人心,更凭借《女人,四十》荣获第 32 届台北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第 15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为电影节增添深厚文化底蕴。此外,电影节活动多次获《中国电影报》深度报道,影响力从香港辐射至海内外。

在这次电影节的获奖作品中,于泽源担纲制片的《青春正道》是一部突破传统青春励志片框架的创新之作。影片以豪门子弟唐剑在军营中蜕变为铁血青年的故事为主线,创新性地将军旅元素与青春成长主题结合,通过 “反套路” 叙事传递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作为制片人,于泽源在项目全周期展现出多维度操盘能力:面对青春片同质化困境,她通过精准市场调研提出 “类型融合” 策略,成功为项目筹集了重大资金,并以动态预算管理优化拍摄流程。评委会认为,该片 “为青春片创作提供了工业化范本”,而于泽源 “以制片人为枢纽的全链条管理模式” 堪称行业转型的典型案例。

拥有双重教育背景的于泽源,以 “金融 + 影视” 的跨界视角重塑制片逻辑。早年在麦肯锡担任影投资顾问期间,她主导开发的 “类型片工业化模型” 使合作方项目回报率提升 30%;她创新引入结构化融资,为中小成本影片开辟多元资金渠道。其职业生涯贯穿 “数据驱动” 与 “艺术守护” 双重主线,正如她所言:“制片人需兼具财务报表的洞察力与剧本扉页的共情力。”

于泽源的获奖揭示了华语电影产业的两大趋势:一方面,《青春正道》引入的智能分镜系统等技术应用,标志着行业正从 “经验型创作” 向 “数据驱动型生产” 迈进,而电影节与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更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方法论参考;另一方面,在男性主导的影视制片领域,她以 “细腻的需求洞察” 与 “强执行力的资源整合” 打破性别壁垒,证明女性从业者在跨部门协作、长线项目管理中具备独特优势,为行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样本。

谈及获奖感受,于泽源表示将继续探索 “科技 + 内容” 的融合路径。其筹备中的新项目聚焦 “科幻 + 传统文化” 题材,计划与电影节 AI 技术合作伙伴开展虚拟制片实验。“亚洲华语电影节让世界看到华语电影的创新活力,” 她说道,“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具国际视野的工业化作品,推动华语故事在全球语境中引发共鸣。”

随着电影节落下帷幕,于泽源的获奖故事为华语电影的 “破局之路” 提供了具象化参照。在内容与技术双轮驱动的时代,兼具专业深度与创新勇气的制片人正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而电影节所构建的平台亦将持续见证更多 “以制片智慧点亮创作” 的精彩叙事。(方园)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