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桃的电影人 | 导演李仁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发布时间:2022-05-15 15:12:26.0  来源:咸宁新闻网    责任编辑:曾胜玉

  序:

   

  李仁港导演跟我想象得有些不同。

   

  中国香港出生、拍片经验丰富,但屏幕那头的他却仿佛总能遇见的邻居,相视一笑,好心情自然来,阴霾散尽。

   

  尽管一耳朵就能分辨出他的口音,但谈话全程,他都坚持说着普通话。

   

  流畅的普通话就像他的爱好一样,带着传统文化印记。江湖道义、锄强扶弱、扬善惩恶,这些形容武侠精神的词,也在对谈中频频出现。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很有风骨。”

   

  “譬如古代刺客行刺,不是为了别的,有时就是为了一个信念。这种信念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要死也得去做。这种信念让我深受触动。”

   

  而谈及已英年早逝、《青面修罗》的发起人张昭,以及带自己入行的前辈许鞍华和徐克,李仁港总带着一种惺惺相惜的欣赏和崇敬。

   

  他称自己可能是“最懂徐克的人”,也坦言对电影和导戏的热情源于许鞍华。

   

  流露出的那种真实笑意,仿若竹林深处、衣衫猎猎的侠士,与知己偕同归隐的默契。

   

  从今以后,

   

  一起策马奔腾,仗剑天涯。

   

  以下是李仁港自述(由笔者整理):

   

   

  01“冯绍峰是我一直想合作的演员”

   

  张昭总找我拍《青面修罗》的时候,当时还没看过原著。

   

  他说希望拍一部有质量的电影,一部机械武侠概念的作品。正好我喜欢拍古装,喜欢看历史书、也喜欢中国文化,这个题材对我来说是有吸引力的,所以一拍即合了。

   

  我觉得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很有风骨。

   

  你看历史书或者一些材料的时候,简简单单几个字,想到那些场面,却能看出惊心动魄来。那些刺客、侠客总能为一个心中的信念,去完成一件普通人很难想象到的事情。这种信念是一种为国为民的、忘我的状态。

  就像明知不可为还为之,明知会死还要去做。我看的时候特别受触动,觉得非常浪漫。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我们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我创作的时候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虽然做不到,但特别向往这种状态。

   

  你看很多喜欢武侠的人都是这样。他们在生活中得不到的一些痛快感,可以在电影里实现。那些大侠敢爱敢恨,为朋友、为不公平的事马上就可以拿着刀冲过去,那样的一腔孤勇,很难见到了。

   

  冯绍峰是我一直想合作的演员,他戏路很广,我觉得他身上也有我想要的那种气质。

   


   

  他看上去稳稳的,但爆发起来力度很强,反差很大。看过电影你就知道,他演青面修罗的时候非常霸气,谁看了都怕,但在自己师父面前马上就变成一个孩子。

   

  拍那场戏的时候,下着大雪,非常冷。

   

  我看回放的时候发现他居然还在那坐着,流着眼泪,我特别感动。那样的反差在一个戏里面很难得,不是说这场戏演哭很难,而是你需要观众有情境感代入感、不跳戏,要相信这个角色。

   

  120分钟里,他完成得很不错,我觉得不容易。

   

   

  02“最强大的武打一定有戏在里面”

   

  《青面修罗》里,有很多有趣的机关。

   

  比如冯绍峰演的角色有个断臂,那个断臂其实也有不少意义在里面。

   

  你在《青面修罗》电影版不太能感受到机械臂的意义,是因为具体过程都在剧里。

   

  当时张昭总找我做《青面修罗》的时候,就说了希望拍一部电影,然后带动一部网剧。他原话是“好好拍、别凑合”。不是拍完一个电影,拿着那些道具衣服,再拍个电视剧。而是把这两个故事写在前头,把故事框架都搭好、内容填好再拍。

   

  我最早是拍电视剧的嘛,现在又有拍电影的经验,所以问题不大。加上自己很喜欢机械武侠的概念,也喜欢设计一大堆武器。因为武器能帮你讲故事嘛,极端的武器可以讲极端的故事。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哦你武器很厉害、画面很棒,但是剧情有些弱。但实际上,武器和设计只有在一个有趣的故事里才会强,摄影、美术、武器等都是为了剧本服务的。

   

  譬如一个打斗场面,很难直接呈现出来就让人心惊动魄。光是打,把人打进医院也没有用,就像一个推销营销的发动机,没有内核。

   

  最强的武打一定是有戏在里面的,哪怕一个人只握着一把小刀,你都能看得手心冒汗。

   

  所以你看《青面修罗》,如果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和故事不存在,那道具这些其实都用处不大。只有主角需要报仇、需要跟组织对抗时,这些“机关”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03“改编是围绕历史核心价值去加工”

   

  我一直觉得,每个时代的人对美的定义都不一样。

   

  比如你吃中餐一定要用筷子,但你跑到外国可能吃中餐就用叉子。你说他骗你了吗?没有骗你,还是好吃的中餐,只是这个形式让你不适应而已。

   

  像我之前拍《三国志之见龙卸甲》,有人说“你不尊重历史,《三国演义》不是这样讲的。”

   

  


   

  我就觉得这个话非常矛盾。因为《三国演义》就不是正史,它是个小说,《三国志》才是正史。你要说《三国志》对不上那是合理的,但你拍电影不是拍教学片、纪录片,你肯定有自己的表达。

   

  今天我们拍电影的时候或许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按照历史拍,很多时候没什么好拍的,也许历史写得很简单,所以我们需要艺术加工。

   

  艺术加工不是龙飞凤舞乱加一通,为了好看就乱加,而是围绕历史的核心价值去加工,把它原本的核心价值讲出来。比如在你看电影的两个小时之内,我们能清楚地表达一种情绪、讲好一个爱情故事,或者表现一种价值,那么改编就是让我们两小时内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我不是那种只在乎自我表达、不在乎观众的导演。我当然希望导演能拍自己喜欢的东西,但也希望票房能好,能让老板赚钱。

   

  我喜欢热闹的片子、喜欢商业片,也希望观众能爱看我的电影。

   

  如果只是自己走在一个角落,只有一小波的人喜欢,那不是我想要的。

   

   

  04“说我是商业片导演,那是夸奖”

   

  有人问我,介意别人说我是商业片导演吗?

   

  一点也不。我觉得这是夸奖。

   

  拍一部商业片,你得让很多人看到,才能有机会去分享你的理念。而且做好一个有质量的商业片导演并不容易,如果只是为商业而商业,那最后这个商业片导演是走不下去的。

   

  我表面好像只是个商业片导演,但其实要加上角度和内涵,才能把电影拍好。

   

  


   

  以前念书的时候,我会看很多法国新浪潮的电影。但喜欢看的都是比较有趣的、好看的,而不是沉闷的、必须思考太多的。我觉得如果能享受观影,同时又能获取信息,那就是最好的状态。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你得搞懂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不要因为别人觉得这个戏很牛你就去做,你需要自己有一个评价体系,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我很幸运,在中国香港有很多前辈教会我很多东西。

   

  我刚入行的时候,拍的第一部戏就是跟许鞍华导演,她教会了我很多。除了一些很好的素质,作为导演该有的操守、态度,对事物的热忱外,我还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那时候我们经常谈论戏,有什么看不懂的我都会问她。“为什么这个戏好呢?”我一问,她就会马上告诉我。有一次,我告诉她我很喜欢一个黑帮喜剧《午夜狂奔》,看似好像只是个商业片的喜剧包装,但它里面讲的感情是非常打动人的。

   

  那时候我突然明白:哦原来我是这种导演,我喜欢这种戏。

   

  就像我特别喜欢徐克导演的武侠片。有次我跟他聊天,我说如果有个人站出来说他最懂徐克的电影,那个人或许就是我。

   

  我很懂、也很喜欢,但不一定能做。

   

  我可以干好自己擅长的事,但让我去做不喜欢、且不擅长的事,我做不了。

   

   

  05“网络电影发展是大势所趋”

   

  我知道《青面修罗》马上要上爱奇艺云影院了,我还挺开心的。

   

  首先,我在这部片子里是导演兼编剧的身份。

   

  我当然有团队,但如果你确保自己最初想的东西呈现效果和理想一致,你就必须参与到故事创作中来。所以我又做这又做那,拍摄有问题、剧本有问题,回去就自己琢磨。写剧本的时候,就在想如何让观众兴奋起来,如何让美术部、道具部联动起来,这些都要考虑。

   

  过程当然很辛苦,但我习惯了,剧本需要有视觉感,只有写故事的时候成竹在胸,拍电影才能比较稳当。

   

  此外,我觉得网络电影发展是大势所趋。

   

  比如从之前的胶卷放映,到后面用VCD、DVD看电影,再到现在的网络观影,这个过程是必然的,也是会一直这么走的。

   

  目前我在全力做《青面修罗》网剧,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剧集的时间设定在电影之前,也算是电影故事的延伸。

   

  


   

  我在电影里享受到的兴奋,跟剧集有不太一样。

   

  我感觉这个很美,很微妙,期待最后的成果。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