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手好戏》: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人骨子里的自信
发布时间:2022-10-30 14:41:38.0 来源:中国网娱乐 责任编辑:曾胜玉
《拿手好戏》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的一档全新的沉浸式戏曲研学创演节目,以“传播戏曲知识、弘扬优秀文化”为主旨,邀请来自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代表性剧种的戏曲名家,与 20 多位演艺明星以及青年戏曲演员一道,开启中国传统戏曲的深度研学之旅。该节目于 2022 年 8 月 27 日在 CCTV-3 首播,历时两个月, 以颇具时代感的策划创意、扎实丰富的内容呈现、形神兼备的品相质感受到大量关注, 在文化艺术界、全国各地戏曲院团、新媒体平台、海外传播等方面收获了广泛赞誉,已于 10 月 29 日圆满收官。
一、让文化的感知“有温度”
对许多年轻人来说,中国传统戏曲常常是遥远的,凝固的,有距离感的,印象中的唱腔是陈旧的,节奏是缓慢的,故事是千百年前的,而《拿手好戏》做到了非常重要的“连接”,有意识地连接传统与当下、幕后与台前,戏曲与生活,让“陌生”的传统戏曲看得见、听得懂、摸得着、进得心,使观众不仅感受到戏曲艺术本身的魅力,而且领略到戏里戏外皆是人生。一台戏的千锤百炼、精益求精,那些古老故事中的大爱小爱、家国天下,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文化血脉,也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精神。
第 5 期节目中所展示的京剧演出后台“三分钟赶装”让人印象深刻。三分钟的时间, 要完成《穆桂英挂帅》演员的帔改靠,头面、服装、道具全部换一遍,虽然时间很紧张, 但默契的配合和熟练的业务能力让整个过程不急不慌,井然有序。这些长期“隐居”幕后的服装老师、妆容老师、道具老师,都是戏曲舞台上的“无名的人”,默默无闻却缺一不可。这既是戏曲中的“一棵菜”精神的显性表达,也是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精神画像, 褒奖勤恳钻研,追求团结协作,用专业和执着赢得尊重爱戴,成就大局的顺利圆满。
二、让文化的传播“有底色”
“传统文化为体,新平台技术为用”使得《拿手好戏》中的戏曲文化传播是有底色的。节目一开始通过网络流行的趣味测试方式,用熟悉的题目如“跑龙套中的‘跑’字因何得名”“‘一板一眼’在戏曲中指的是什么”等引出戏曲历史和典故,入脑入心,豁然开朗。值得一提的是,测试用的文具是毛笔和宣纸,答案的序号用“甲乙丙”标记, 这种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强调和不遗余力的细节把握,体现了内容的定力与良苦用心,节目在大胆创新的同时坚持中国式审美,完成了对文化经典的深挖掘与再传播,与整体的艺术格调相得益彰。
传播策略方面,在流行的电视节目切条短视频之外,《拿手好戏》也结合自身题材特色在内容编排上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比如前期制作时就考虑到网络传播的特点, 把许多戏曲知识点模块化、专题化,这种组构方式实现了电视节目与网络传播的自然顺畅对接,即组合在一起是完整的一期电视节目,简单拆解后就成了若干个便于网络传播的小视频,在降低转换成本的同时也鼓励制播团队“带着网感做电视”,是媒体融合理念的有效实践。
三、让文化的传承“有能量”
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传播需要源源不断的动能与力量。《拿手好戏》汇聚各个剧种的名角儿手把手地带着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学戏、看戏、品戏,这种跨界和出圈不仅带来了传播效果的增量,也将形成精神能量的发散与影响。
单是戏曲演员的唱念坐打、一腔一调、古典悠长……就已着实饱满,极富人格感染力,再加上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地方戏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流派唱法,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拥有百花齐放的土壤,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文化”一词出现了近 60 次,并在第八部分特别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文艺工作者与传媒人应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己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一腔热血,守一脉传承。文/(俞虹 蒋锐)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娱乐”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转载时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