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音-当代艺术是体验为先,还是基础为先?--朱乐耕、朱阳
发布时间:2021-11-22 14:38 来源:中国网娱乐 责任编辑:王飞鹏
第二期《中国声音》由中国网娱乐频道总编辑张楠和中国陶艺大师朱乐耕、青年艺术家朱阳一同探讨了“当代艺术”。
朱乐耕——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朱阳——中国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对于“当代艺术”的解读,朱阳在采访当中提到“对于当代艺术并没有一个太明确的分类,就像我父亲(朱乐耕)做的艺术,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当代艺术还是经典艺术?有时候大家会傻傻分不清楚。在中国来说的话,我们所说的当代艺术都来自于西方,因为我们可以发现西方艺术的发展跟西方文化的时空尺度是相同的,毕加索的画为什么和拉斐尔的画不同,因为聆听的对象变了,但表达精神没有变,所以我们中国的艺术也应该要有一个当代的表达,更抽象的精神,用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去表达出来,就是当代艺术”
从第一步借鉴开始,创造一个全人类都能去欣赏的语言,向全人类表达东方气韵和中国精神,就是朱阳和我们探讨的“当代艺术”,也是朱乐耕给大家呈现的作品。
在谈到艺术教育时,朱阳回忆起自己的留学时期。“上艺考班的时候,大家觉得艺术是画画,最开始学的也是基础功,素描,但在我到了英国之后,去到了博物馆里面,看到了很多小朋友被老师带着去到博物馆学习,不是都是学习艺术的,大部分是学习历史,对他们来说这幅画不再是一幅画,而是他们历史的记录。”这也让朱阳对于“当代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需要承接历史的过去,需要传递未来的表达,也需要是一个真实的反映。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借鉴,朱乐耕提到“中国我们前期的艺术受到很多西方的艺术观念的影响,但今天实际上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在本土化的里面完成了转型,已经有了很多新的语言,新的文化符号,这个时代我们就要走出来,就要推开新的仓库的大门”
就像朱乐耕所说的一样,转型需要时间,从前期的借鉴到今天的走出大门,中国当代艺术还需要更多的表达,士别一日不会有什么变化,但士别三日定可以刮目相看。(文:罗珍)
《中国声音》由北京西红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及首瞰(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制作,中国网娱乐频道出品的访谈节目。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娱乐”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转载时注明“来源及作者”。